以前一直都只把 Kahoot 當作是課後複習的測驗工具,沒有想到,只要經由適當的提問設計,Kahoot 也可以用來當作【新課程】教學使用。就如同 Kahoot 官網上的介紹,Blind Kahoot 可以在遊戲中逐步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 ("A powerful way to teach new concepts, the “Blind Kahoot” is all about building knowledge brick by brick in a single game.")
至於為什麼要叫做 Blind Kahoot? 我想是因為學生剛開始一定對於要學的新東西是不了解的,處於黑暗盲目摸索的狀態。但經由老師適當的提問與引導,逐步學習,獲得新知,最後得以再見光明。
根據 Kahoot 官網,在進行 Blind Kahoot 的題組設計前,首先要確認學習目標。以這一堂課來說,我所設定的目標為學生能夠了解不定詞(to V)與動名詞(Ving)的用法。接著,根據學習內容設定數個小目標以利學生分段達成,最後可以順利跑到終點。
目標確定後,就可以開始建立題組。依據 Blind Kahoot 的樣板,題目的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以下使用的圖片皆截圖自 Blind Kahoot 樣板):
Step 1: Introductory Question。開門見山帶出主題,讓學生知道這一堂課要學的新知是什麼。我則是讓學生了解在英文句型中,一般是一句一動詞,但有第二個動作出現時該怎麼辦呢?
Step 2: the First Blind Question。根據已經設定好的子目標來設計 blind question。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所以答對率偏低是正常(答對率高的話表示補習班都已經教過了😓)。這種題目的功能為聚焦,讓學生清楚這一小節要學什麼,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對於接下來老師的說明或是解釋能夠更專心。題目可以設定成不計分(No points),候答時間也可以久一點。
Step 3: Explain。新知教學,可藉由插入相關的圖片或影片來解釋前一題 blind question 的答案。這一題的答案選項可設定兩個讓學生回答: 一個是聽懂了,另一個是可以再說一遍嗎? 老師可以根據作答結果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可避免以前口頭問『有沒有問題』時,台下不是一陣沉默就是標準回答『沒有問題』。當然,此題是不計分的。
Step 4: Reinforce。學生真的聽懂了嗎?講解完後可以視實際需要設計數個問題來測試學生是不是真的聽懂了? 是否真的可以運用剛剛所學的新知?題目由簡而難,隨著學生越來越熟悉,到後來甚至可用縮短作答時間來增加難度。期間如果還有同學答錯,可以視需要再次講解,然後再測驗。
Step 5: Ask the first blind question again。連續幾個問題測試學生的學習狀況後,接著再把第一個 blind question 丟出來做一個小結。此時,對學生來說這已經不是 blind question 了,所以甚至可以請同學來做觀念解說。
Step 6: the Second Blind Question。可以針對第二個子目標或是規則以外的【例外】來設計 blind question。
接著就進入講解(explain)、測驗(reinforcement)、blind question 的循環,直到完成所有的學習內容。
Step 9: Compound Reinforcement。綜合測驗,一連串跟學習內容相關的題目交錯呈現,測驗學生是否可以將前面所學的新觀念綜合起來運用 。
Blind Kahoot 在題目設計時,就好像在幫學生搭鷹架一樣。藉由一個又一個小單元的提問、講解與測驗,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往上爬。站穩一階後再往下一階前進,打穩基礎也建立信心。
教學小省思:
相關連結:
至於為什麼要叫做 Blind Kahoot? 我想是因為學生剛開始一定對於要學的新東西是不了解的,處於黑暗盲目摸索的狀態。但經由老師適當的提問與引導,逐步學習,獲得新知,最後得以再見光明。
根據 Kahoot 官網,在進行 Blind Kahoot 的題組設計前,首先要確認學習目標。以這一堂課來說,我所設定的目標為學生能夠了解不定詞(to V)與動名詞(Ving)的用法。接著,根據學習內容設定數個小目標以利學生分段達成,最後可以順利跑到終點。
目標確定後,就可以開始建立題組。依據 Blind Kahoot 的樣板,題目的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以下使用的圖片皆截圖自 Blind Kahoot 樣板):
Step 1: Introductory Question。開門見山帶出主題,讓學生知道這一堂課要學的新知是什麼。我則是讓學生了解在英文句型中,一般是一句一動詞,但有第二個動作出現時該怎麼辦呢?
Step 2: the First Blind Question。根據已經設定好的子目標來設計 blind question。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所以答對率偏低是正常(答對率高的話表示補習班都已經教過了😓)。這種題目的功能為聚焦,讓學生清楚這一小節要學什麼,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對於接下來老師的說明或是解釋能夠更專心。題目可以設定成不計分(No points),候答時間也可以久一點。
Step 3: Explain。新知教學,可藉由插入相關的圖片或影片來解釋前一題 blind question 的答案。這一題的答案選項可設定兩個讓學生回答: 一個是聽懂了,另一個是可以再說一遍嗎? 老師可以根據作答結果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可避免以前口頭問『有沒有問題』時,台下不是一陣沉默就是標準回答『沒有問題』。當然,此題是不計分的。
Step 4: Reinforce。學生真的聽懂了嗎?講解完後可以視實際需要設計數個問題來測試學生是不是真的聽懂了? 是否真的可以運用剛剛所學的新知?題目由簡而難,隨著學生越來越熟悉,到後來甚至可用縮短作答時間來增加難度。期間如果還有同學答錯,可以視需要再次講解,然後再測驗。
Step 5: Ask the first blind question again。連續幾個問題測試學生的學習狀況後,接著再把第一個 blind question 丟出來做一個小結。此時,對學生來說這已經不是 blind question 了,所以甚至可以請同學來做觀念解說。
Step 6: the Second Blind Question。可以針對第二個子目標或是規則以外的【例外】來設計 blind question。
接著就進入講解(explain)、測驗(reinforcement)、blind question 的循環,直到完成所有的學習內容。
Step 9: Compound Reinforcement。綜合測驗,一連串跟學習內容相關的題目交錯呈現,測驗學生是否可以將前面所學的新觀念綜合起來運用 。
教學小省思:
- 太貪心。這一課的句型只有提到動名詞(Ving)的用法,可是我除了這個以外,又想把前一課不定詞(to V)用法的複習一起加進來,所以總共分了大約六個小單元,出了四十幾道題目,導致無法在一堂課的時間上完,很糟糕。
- 選項的字體比較小,如果有同學看不清楚,那就到搖滾區來吧。
- 每個小觀念講解完後立即測驗,學生答對率都很高。而且因為是立即回饋,所以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 除了大螢幕會顯示答對與答錯的人數以外,老師可以從學生手上 iPad 螢幕所顯示的顏色(答對為綠色,答錯為粉紅色)進一步知道哪些人答錯,並且視情況立即進行補救教學。
相關連結:
感謝分享,感覺這個主題的中文資源真的很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