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不模得出來】Dialogue 這樣教可以嗎?

 

相較於閱讀教學,課本中的對話 Dialogue 教學是我比較沒有自信的一塊,或者說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舒適圈。進行閱讀備課時,我只要能找出相對應的文體,就可以利用文章類型的架構進行課程設計。可是,在對話教學這一塊,似乎一直還找不到順手的模式。除了 Role play 角色扮演以及英翻中以外,還能做什麼? 只能一直不斷學習、嘗試、糾錯、再調整。這一兩年,透過研習以及新課綱教材的實戰經驗,感覺那個模組好像慢慢浮現出來了。

以最近教過的康軒第三冊第二課的 Dialogue 為例,教學的流程大概是這樣:

1. 單字: 從第一部分的對話內容中挑出關鍵的 8 個字詞,以圖文的方式呈現。帶著全班同學瀏覽過後,進行 What is missing? 的活動。題目依照學生程度分三級,並以分組同質競爭搶答的方式進行。

2. Pre-listening 圖片預測: 請同學看課本上的插圖,並利用 5W1H 疑問詞試著提取圖片所呈現出的訊息,預測對話內容。


3. While listening (1): 學生盲聽對話內容兩遍,並記錄下他們得知的訊息,然後跟同組組員交換情報,然後用 5W1H 來蒐集全班所獲得的資訊。


4. While listening (2): 同學翻開課本並聆聽對話內容,然後跟著老師唸讀一遍。

5. Post-listening (1): 根據對話內容進行 Q&A。題目依據難易程度分成三級,同樣以分組同質競爭搶答的方式進行。此外,學生也必須在課文中標示答案。

各組程度最佳的學生進行的是對話摘要。摘要前,利用提問幫助他們先在課文裡把【要】找出來,然後提示可以運用的句型。這課的文法之一是 because 句型,於是引導學生把因果標出來,然後用 because 連接進行摘要。

6. Post-listening (2): 請同學找出對話中的過去式動詞或是助動詞,並比較對話一與對話二的差異。



7. Wrap up: 請學生利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對話內容,然後全班一起核對答案。



最後播放一段跟這課對話相關的影片: 喉嚨痛真的可以吃冰淇淋嗎?



目前摸索出來的對話教學流程大概就是這樣。在備課時,套用這個模組,再根據該課的對話內容去設計問題或是課後任務,這樣備課起來感覺比較踏實,就像是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根浮木一樣。

不過,這根浮木到底牢不牢靠? 會不會很快就沉入海底? 比如說,單字活動如果一直只有 what is missing? 學生很快就倦了吧。有沒有辦法讓這根浮木變成一艘船? 只能繼續學習、嘗試再調整了。 

教學小省思:

  • 一週只有 3 節英文課,一個對話模組上下來就要花掉 2 節。這樣怎能有辦法擺脫趕課的噩夢?
  • 整個課程學生都沒有使用到行動載具,跟最近的【生生用平板】政策好像背道而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