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未剪全見版】除了會考分數以外,英語課還剩下什麼?


這幾年都有請學生寫課程回饋的習慣,希望能從學生的角度知道哪些課程設計是他們喜歡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再修正調整的?即將畢業的這一屆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的回饋單相對簡單很多,只有設計三個題目來了解,除了分數以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英語課』在同學心裡究竟還留下什麼?
這次所設計的三個題目很開放,分別是:
  1. 這三年來的英語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作業、活動、氣氛、上課方式...)
  2. 這三年來的英語課,你印象最不好的是什麼?(作業、活動、氣氛、上課方式...)
  3. 你會給即將被彭老師教到的學弟、學妹什麼建議?
雖然這個回饋單是自己找的麻煩,但心裡還是擔心負評爆棚。因此,請同學填寫之前,我還是很努力地在班上幫自己說說話(這算是作弊嗎?)
之前已經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以活動的方式帶著同學一起複習這三年的英語課(Seesaw 攜手 Flippity 一起回顧~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英語課)。所以這次我打算換個方式來洗腦說明:先把過去三年來所做的課程及活動去蕪存菁,重新排列組合,並做適當的分類,然後用 Xmind 繪製成心智圖來呈現。
比如說,這三年來我們學習利用各種不同的圖型組織來分析摘要文章。這也是同學在下一個學習階段練習寫作時,可以派得上用場的好工具。
利用適當的提問或句型,協助同學完成短文,以口語或是文字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或是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
參與不同的國際性活動,如寫信馬拉松,貢獻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力量。
學習運用各種不同的媒材工具,展現英語學習的成果。
使用不同的科技工具、軟體或是 App,增進自己的英語實力。
除此之外,積極參與不同的活動,培養英語以外的多元能力。
大概花了半節課左右的時間,讓同學非常有感地知道英語課都在幹嘛,然後我才比較放心地把回饋單發下去給同學填寫。事實證明,洗腦說明還是有用的。
關於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同學對於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都還挺捧場的,終於能了解為師不想把他們關在課本裡的苦心。
至於印象最不好的部分主要有兩項,一是教學進度,另一個是國三的課程。其實我自己在整理課程時心裡大概就有底了。打開班上的 Seesaw 檔案夾,上頭從第一冊到第五冊,幾乎每課都有同學的作品。唯獨第六冊連一個資料夾都沒有。會這樣是因為國三下時急著把課本內容上完,好多留一點時間做會考考古題以及模擬題本的練習。所以上課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趕課,難怪同學上課會想睡覺。
至於最後一題,會這麼問的原因是因為怕同學不敢回答第二題,所以拐個彎再問一次,看看能否在其中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沒想到看完同學寫給學弟學妹的建議,講白話一點就是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啦。
不論是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還是研習時的分享,其實都是經過篩選,報喜(好)不報憂(壞)的。久而久之,好像就形成一種好棒棒的假象。其實,力有未逮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屆學生、每一堂課都會發生。我以前會被『No Child Left Behind』牢牢綁住而感到罪惡。不過,這幾年我已經學著放過自己,也放過學生。放過學生不代表放棄學生,我還是努力設計多樣的課程,但可能就是無法跟某些【客人】的頻率對上。這時候也就只能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心態,祝福客人們在未來能找到可以跟他們產生連結的師父好好學習。
當然,可以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不過每次看到同學給的正面回饋,感覺就像是在遊戲世界裡遇到超強補師一樣,HP 瞬間被補滿,起死回生,可以繼續再戰好幾回。
很開心除了會考分數以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英語課所留給同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回饋單一刀未剪全見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