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綠色封鎖線】ESDG接軌國際、轉動未來-111年永續發展教育校本課程方案徵件活動

當時,看到我們一起編輯的『SDGs 英閱繪』印製出來時,就已經讓我感動莫名了。完全沒有想到她竟然還可以繼續帶著我們前進,站上這個舞台。

這趟不思議的旅程起源於四月的這封訊息。一起編輯教材的同事丟了這個校本課程方案徵件活動的訊息過來。沒有想到同事竟然對於參加比賽有興趣,雖然寫得好像是只想把我一個人推入火坑的樣子,但 SDGs 英閱繪是我們一起努力的成果,要入火坑的話,當然是大家一起跳啊。於是,仔細研究了一下比賽辦法後,詢問大家參賽的意願。每個人都表示 +1,於是我們就帶著 SDGs 英閱繪繼續往前衝。


但這個比賽似乎沒有那麼簡單。比賽分初審以及決審。初審是審查書面資料,通過審查入圍決審後,還要進行現場簡報以及即席問答,跟我印象中的教案比賽完全不同。

此外,初審的書面審查雖然有評審項目及說明,但也不像教案比賽有格式可以參考或填入,感覺比較像是作文比賽。但團結力量大,經過一番努力後,我們終於把初審需要的作文課程方案給生出來了。

經過評選後,我們很幸運地擠進前廿名隊伍,挺進決賽。

而決審對我們來說又是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最大的困境在於我們的課程方案跟其他入選的學校完全不同。主辦單位在決審前辦了一場線上研習。其中,每一所入圍的學校都必須利用三分鐘的時間簡介課程方案。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個主題明確的特色活動並把 SDGs 融入其中。唯獨我們是一個目標、一個目標搭配著英語繪本來教,就像教科書一樣。所以,那場線上研習後,團隊裡的氣氛十分低迷。

不過,入選決賽就表示我們的方案應該還是有看點的,不然直接淘汰就可以。所以,我們團隊不斷地討論決賽簡報的主軸,希望能夠逆轉劣勢。

另一個挑戰就是決審的進行方式。不論是現場簡報,簡報的內容,簡報的時間限制,以及很難準備的口試,都花了我們很多時間去討論該如何克服。

決審是以閉門模式進行,換句話說,會場裡只有評審跟報告的隊伍,其他隊伍無法觀摩。上台前,引導人員不斷提醒不可以超出綠線。一開始我還不太懂那是什麼意思,但一走進簡報的會議室我就瞭解了。主辦單位在投影幕旁的地板上用綠色膠帶貼出一個框框,簡報的人站在框框裡簡報即可。一開始我心裡還想著怎麼這麼貼心,連站的位置都標示好了,但後來才發現,事情根本就不是我所想的那樣。


順利做完第一階段的七分鐘簡報後,緊接著是評審團的 Q&A 口試。為了展現我們的團結氣勢,因此所有人都站到綠色框框裡,以利任何一人可以隨時接下麥克風回答問題。正當我回答第一個提問時,其中一位同事在我們的教材裡找到可以佐證的資料,於是立即走到評審前想要秀出資料,但立刻就被評審長制止並喝令退回來!原來,這就是不要超出綠線的意思,是要避免參賽隊伍跟評審間有任何非語言的溝通以維持比賽公平。不過,這對第一次參加這種比賽,不熟悉這種情境的人來說真的有點震撼。或許是受到這個震撼教育的影響,團隊後續答題的情緒或是節奏都受到了影響。

走出簡報會議室,大伙兒的情緒有點低落,也都帶著些許怒氣。不過,也努力轉換心境,甚至還可以用『衝出綠色封鎖線』當作梗來自娛娛人。但我心裡明白,問題不是出在衝出綠色封鎖線...

雖然心裡已經有底沒戲唱了,雖然評審團一直說能入圍決審都已經是得獎的隊伍,但是對於最終的結果還是抱著一絲絲渺茫的期待,希望不是只抱個佳作回家。所以,每當司儀要宣布佳作隊伍前,內心還是一直不斷祈禱千萬不要唸到我們的名字。當聽到司儀所唸出的最後一個獲得佳作的隊伍不是我們時,坐我旁邊的同事看著我,然後就從包包拿出一包面紙遞給我。

『終於有個交代了』我心想。

小省思:

1. 完全沒有想到會走到這一步: 跟同事一起從無到有完成一本教材,甚至還一起參加比賽。這些曾經一直不斷出現在我腦海裡的想像,萬萬沒有想到會有成為真實畫面的這一天。

2. 不是衝出綠色封鎖線的錯:原本對於自己做的簡報還有一定的自信,但口試時,從評審的提問中,我就大概知道錯在哪裡了:簡報 TA 設定錯誤。

當時在跟團隊討論簡報要如何製作時,我們都預設評審應該已經看過我們在初審時提交的書面資料,甚至他們應該就是負責初審的評審。因此,我們應該盡量精簡書面報告裡的舊資料,才可以在有限的篇幅裡,不僅加入主辦單位所要求的資料,還可以提供更多的新訊息。不然,如果初審和決審的東西都一樣的話,主辦單位為什麼還要辦決審,看書面資料不就行了。因此,我們就朝這個方向討論並製作簡報。

但是,口試時,評審團問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與校本課程的連結,另一個是與評量有關的問題。提問的評審說這些部分似乎沒有在簡報裡清楚呈現,甚至還認為我們的課程好像被繪本牽著鼻子走,看不出跟校本的關聯。當下的第一直覺是,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怎麼會有這種誤解?難道都沒有看過書面報告嗎?緊接著就驚覺到,完蛋了!TA 設定錯誤。

再加上或許是多少受到『衝出封鎖線』事件的影響,團隊都沒有把這兩個問題處理好。即便到口試時間結束後,評審長額外追問一題,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要救我們的問題,但我們當時都沒有處理好。

不管是與校本課程的連結還是評量方式,這兩個部分我們在初審的書面資料都有花一定的篇幅說明。如果,一開始簡報的 TA 背景沒有設定錯誤,然後就按照初審書面報告的邏輯,好好把資料重新整理精鍊,結果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