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rite for Rights】Part 5: 數字跟你說了什麼話?

前一堂課,學生帶著 iPad 和紙本檢核表,實地訪查學校十間廁所,以三大面向:安全 Safe、包容 Inclusive、有效 Effective 進行 15 個項目的檢核。這應該是學生第一次用 SDG 4.a 的眼睛,重新看待這個「人生大事」的重要場所。這一堂課,就來看看由學生檢核出來的結果究竟透露了什麼秘密?

教學流程:

1. You are the change-makes

我先播放一段與前一堂實地訪查行動有關的短片,把學生們的行動「故事化」。影片中提到:有一群台灣的學生,因為南非坑式廁所的悲劇,決定檢查自己的學校廁所。他們的行動是根據聯合國 SDG 4「優質教育」裡,關於安全與包容校園的目標。他們把檢查分成三大面向:安全、包容、有效。收集到的數據,不只是作業,而是可以拿去說服大人、改變校園的證據。

影片最後有提到:"They didn't just become inspectors. They became agents of change on their campus." 然後跟學生說:你們正在做的事情,真的有機會讓學校變得不一樣。

2. 數字會說話:

原本接著是要請各組將他們在廁所實地檢核時所拍的照片上傳至 padlet 並做簡單的報告。但是 padlet 網頁遲遲無法順利開啟。為了把握有限的課堂時間,直接跳到『數字會說話』,請學生根據全班的檢核結果,寫下個人的觀察。

結果在 26 位學生中,有 24 位(92%) 在「找極端值」時都選擇了同一個數字:女生檢查的無障礙廁所總平均 2.46,也就是 10 間廁所中的最低分。本來應該最安全、最友善的廁所,卻在三大面向中都得到最低分,也就是最不安全、最不包容、最不有效。

這個極端數字,讓不少學生開始思考:「可能這不叫無障礙廁所了」,「身障者在學校被歧視」,「終於有人知道我的辛酸」。

當一個東西名字叫無障礙,不代表它真的無障礙。有學生聽見數字說的話了。

3. 如果我是...

學習單的第二部分是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詮釋他們所看到的數字。結果,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扮演總務主任的角色來改善他們所看到的問題。也有人扮演六個角色,但每一個角色都聚焦同一件事情:無障礙廁所。

此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扮演記者的學生所下的新聞標題,不約而同的都很有現在新聞標題的『風格』:

4. 自我評量:

學習單最後一部分就請學生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評量。希望學生可以藉由這個過程,慢慢學習用數字建構事實與觀點,並用理性表達訴求,不再只是簡單一句「我覺得很廁所髒」、「我覺得學校很不公平」。


教學小省思:
當我把相關資料上傳給 AI 進行討論時,沒想到 AI 竟然產出以下這一段文字:

數字本身不會說話。
是人,賦予了數字意義。
同一個「2.46」,

  • 在總務主任眼中,是「最需要優先改善的項目」
  • 在記者眼中,是「學校歧視身障者的證據」
  • 在身障學生眼中,是「我沒有被重視的證明」
  • 在校長眼中,是「可能影響校譽的危機」
這就是我想讓學生理解的:
資料是冰冷的,
但人可以選擇賦予它什麼樣的溫度。
有更溫暖的詮釋(「學校在安全面向做得不錯」),
也有更寒冷的詮釋(「身障者被歧視」)。
沒有絕對客觀的數據解讀,
只有不同立場的人,用不同的視角,看到不同的真相。
而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
  • 看見多種真相的可能性
  • 理解不同立場的合理性
  • 最終,選擇站在弱勢者這一邊,用證據為他們發聲
這就是公民教育,也是人權教育。

見鬼了!我當時設計課程時可沒想到這些東西。不過...,如果課程能帶給學生這些思考或價值的話,應該也是件好事吧。

【2025 Write for Rights】Part 2: AI 小助教幫助我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2025 Write for Rights】番外篇:不用喝咖啡就可以全天候工作的 Edcafe 聊天機器人

【2025 Write for Rights】Part 3: 廁所小體檢~令人十分挫折的「安心雅」

【2025 Write for Right】Part 4: 告別安心雅~從紙上談廁到實地勘查

【2025 Write for Rights】Part 5: 數字跟你說了什麼話?

留言